【香港家书@20220903】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林汉明教授
2022-09-04

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林汉明教授——香港农业要有生存空间 便要打造本地品牌

 

*标题由编辑所加

 

阿苏:

自从新冠世纪疫情爆发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你在澳洲家里后园栽种的瓜菜,最近的收成好吗?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你们夫妇两人苦心栽培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材,让我们这一代能见证生命的代代延续和承传。

还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一起到郊外远足露营,沿途还会见到疏落的村庄,长满瓜菜的菜田,甚至有些小果园。我们的老人家说新界曾经种有很多水稻,不过我们当年好像没有见到。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到新界行山,在青山绿水之间,张眼远望,窥探正在蓄势待发的未来新城市。现在再去新界行山,反而感觉是身处被热闹的新市镇包围着的一片宁静绿洲。

 

去年我专程行了一次「元荃古道」,尝试去寻找一段香港的历史。在安全整洁的现代行山径旁边,有一段原来的山道「古道」,当年元朗和锦田的农民,大清早便会走这条山路「古道」,将收成好的大米用扁担挑到荃湾售卖,入黑前才赶回家中吃晚饭。

 

许多人都会说香港开埠时是一个渔港,但新界地区还是源远流长的农村历史。1688年清代的《新安县志》和1898年英国的《骆克报告》,都有记载稻米是新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稻田占全港耕地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民主要是种植水稻,但山地上也有旱稻,沿海地区还有咸水稻。

 

不知道从那时开始,流传着一段传说:香港种植的「丝苗」米,曾经是向清代朝廷进贡的贡品,不过我尚未能找到对这传说的权威历史考证。除了「丝苗」,香港经常种植的特色水稻还有「花腰仔」、「老鼠牙」、「黄壳齐眉」、「白壳齐眉」、「珍珠早」,以及叫作「咸满」的咸水稻等等。

 

随着移民潮和新界土地发展,香港农地开始走向碎片化,连片的水稻田面积迅速减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稻种植几乎在香港绝迹。没有了水稻田,水稻的种子也相继失传,这段香港水稻历史亦逐渐被遗忘。

 

近年有农友希望复育香港水稻,渔农自然护理署亦积极推动,我们团队也有参与其中。两年前我们在中文大学成立了「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目的是收集、保存和分享与香港关系密切的种子。

 

种子很特别,上一代农民把种子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又会传给再下一代,种子可以算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祝愿子女可以得到温饱的一个希望。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上一代的植物会把最好的营养留给种子,因为种子带有这植物的基因,要靠种子世代相传下去。所以,种子可以算是一部包括文化、历史和生物学的活的历史。

 

我们种子中心的调查结果是,许多香港特有的种子都已经失传了,香港原有水稻的种子,竟然在本地完全找不到。幸运地,世界性的种子银行有保存香港的水稻种子,于是我们团队便向它们申请,让原本从香港收集的水稻,可以在香港重现。我们取得「丝苗」、「花腰仔」、「老鼠牙」、「黄壳齐眉」、「白壳齐眉」、「珍珠早」、「咸满」等几种种子,而且这些种子都有「出世纸」,证明是源自香港的,例如「花腰仔」的文件中注明种子是由当时香港的「农林处」收集,后来到了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再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赠送给美国农业部。

 

当这些种子回到香港这个家之后,我们团队决定为它们制作一张很特别的香港身分证:基因身分证。能够用大学里面的高科技来协助推动香港农业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团队都十分雀跃。

 

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工作人员安排香港农友试种几种水稻,发现花腰仔有不错的表现,所以会首先推动「花腰仔」复育。因此,「花腰仔」和盛极一时的香港「丝苗」,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我们利用「花腰仔」和「丝苗」的基因组序列,比较世界上其他有基因组数据的3000种水稻,成功获得「花腰仔」和「丝苗」的特有分子标记,方便以后的品种鉴别工作。

 

听上去很复杂,让我做个比喻,现在大家都明白新冠病毒有不同变种,用它们特有的基因序列做标记,便可以鉴别和区分。同样道理,「花腰仔」和「丝苗」可以被视为水稻中的不同变种,一样可以用基因序列特质来鉴别和区分。

 

或者有人会问,我们的超级市场中,有进口的泰国米、日本米、越南米、澳洲米,还有东北米,为什么还要复耕水稻,就算要复耕,也不一定要种香港原来的品种。

 

将粮食简单地视为商品,令大众与农业生产完全脱离,消费者很容易混淆,感觉上会认为粮食产自超级市场,是一种纯粹用金钱能换取的简单货品,从而忘记了孕育农作物的土地和辛勤付出的农民。当消费者更接近粮食生产的过程,才能学会更尊重和爱护土地和环境,以及种出粮食的农民。

 

以香港现有的土地,香港农民是不可能靠大面积种植来谋生的。香港农业要有生存空间,便要打造本地品牌。种植香港原来的水稻,产出的成品,除了米饭中的营养价值,还有一份具香港特色的文化和历史情怀,这正是入口稻米不能取代的本地品牌内涵。

 

前几个星期我去了西湾参观,负责种植花腰仔的农友廖先生和英姐让我从旁观察和协助水稻割秧、打谷、磨皮等每个过程。最后还用收到的花腰仔稻米,煮了一顿饭请我即场品尝。在嘴里嚼到的,除了是新鲜稻米产生的饭味,还有朴素却又浓烈的人情味。

 

海山变幻,下次你回来和我一起行山的时候,相信香港又会改变了很多。我只期望在这个以科技为动力、金融经济为核心、步伐急促的繁华闹市中,人们的内心底处,仍然能保有一份人情味,以及可以承载文化和历史的胸怀。

 

 

汉明

2022年9月3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张凤萍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