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现时创科势头良好 独角兽不断增长
*标题由编辑所加
各位年青人,你们好!
相信大家最近都对严峻的疫情非常关注,我希望各位保重身体,平安健康。
在人生当中,好多时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好像现在环境不明朗,大家难免会感到踌躇。我与大家一样年轻过,在遇上难题时,都不要灰心,只要怀着正向思维,不要往坏处想,放开眼界,望远一点,一定会有出路。
不知道各位年青人,有没有到过香港科学园,可能你踩单车经过,离远见到一只金蛋。其实,这里是香港的创科旗舰之一,人才济济,汇聚创科科研。
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抑或在职的你,相信都希望找到一份有意义,又喜爱的工作。
我在香港科技园公司的董事会,已经服务超过七年,看到不少年轻人才,亦有不少是创业家。他们默默耕耘,坚毅不屈,部份科研成果已经开始落地。在疫情之下,更加能够贡献社会。无论由口罩制造、体温探测、消毒机械人、检测技术、以至疫苗,都可以惠泽社群。
我好想告诉大家,这里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年青人,用一己所长,好努力以科技,去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甚至可以改变大家的未来。
这几年,我见证官产学研不同界别通力合作,政府大力投放资源,扶持创科人,让创科生态圈蓬勃成长。上月发表的《财政预算案》,继续推动多个创科项目,发展多元经济,我感到非常鼓舞。
《预算案》提到成立新的『策略性创科基金』,我们必定会积极配合,以物色具潜力的创科企业,这对整个创科氛围有提振作用。
近年来,香港的创科投资的气氛积极正面,而香港科技园一直建构的创科生态圈亦取得进展。过去四年,科学园内的园区公司,获投资案例超过 220 宗,筹得超过680 亿港元,以倍数上升。
香港科技园管理的创投基金,资产总额超过 6 亿港元,支持不同融资阶段的初创企业。截至今天,基金已投资了 23 家科技企业,而我们每投资 1 港元,就可吸引 32 港元的外部投资。
至今,香港科技园已经孕育大约 850 间初创企业,现有超过 1,000 间创科企业落户科学园,创科社群的人数超过 17,000 人,当中 11,000 人是研发专业人士。
现在创科势头良好,香港的独角兽不断增长,而上市公司商汤科技、独角兽Lalamove,以及思谋科技,也同样是科学园的园区公司。
此外,科学园园内从事生物医药科技群组特别出色,企业在数年间由 50 间增加至超过 150 间。生物医药科技都是我们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之一,由政府设立的「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已成功吸引 28 所由本地大学,和30 多家国际顶尖大学/研究院合组的实验室,并已进驻科学园。
而《预算案》提及在港深创科园设立的「InnoLife Healthtech Hub 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亦会以「InnoHK」当中的 16 所生命健康实验室为基础,结合科研力量,令整个香港生物科技实力更为强大。
香港的创科生态圈愈来愈庞大,为配合未来的发展,科学园第二期扩建计划已经开始,政府亦提出扩容计划,务求提供更多科研协作空间。
我们早前经已重新定位三大工业邨为「创新园」,推动「由研发到创新制造」,协助本地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支援新兴先进制造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创科。今年六月,是香港科技园 20 岁的生日,并于下半年启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支援企业及人才「引进来、走出去」。
香港科技园深深明白,人才是推动创科发展的最重要元素,我们会透过不同计划,积极为年青人提供更多实习、培训及就业机会。
这正正给各位年青人一个重要讯息,创科有着无限商机和机遇,需要大家加入创科生态,共同为未来出一分力。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三年前我决定去学单板滑雪(snowboard),不是因为贪玩或想显本领,纯是因为希望达成心愿。虽然我曾经做过两次脊骨手术,年纪亦已经不小,但我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没有放弃。
三个月的学习和训练并不容易,摔倒了很多次,头盔也破了,但最终也学懂了。这个心愿很简单,就是希望可以和家人一起滑雪。
这并不是什么成就,我只想告诉大家,即使过程艰辛,但只要下定决心、全力以赴、相信自己、坚持信念,每件事自然会做得到,并且会做得好。
大家可能都有留意今届冬季奥运,中国队有一位 18 岁的女孩谷爱凌,获得 2 金 1银当然高兴,更难得是她享受每次比赛,你会感受到她对喜欢的事充满热情。
各位年青朋友,我认为,无论做什么,只要够坚定,不半途而废,不轻易受别人影响,不放弃就会事成。
我鼓励各位年青人,在现在充满挑战的时间,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疫情虽然为本港的整体环境带来冲击,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园坚持创科发展是不会停步。
如果你考虑加入创科,决定做你喜爱的事情,相信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其实并不遥远。
查毅超
2022 年 3 月 12 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张凤萍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