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副教授戴沛权——改变个人生活方式 亦可应对气候变化
*标题由编辑所加
Judy:
还记得九年前我们在波士顿看过的纪录片《逐冰之旅》(Chasing Ice)吗?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刚刚完结,我刚好从网上读到一篇推介探讨气候变化纪录片的文章,而《逐冰之旅》继续雄踞榜首位置,它的确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呢!犹记得散场后,我们讨论北极熊的灭绝危机,你一方面为北极熊的命运扼腕,另一方面灰心地表示人类似乎已无力回天,其神情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九年后的今日,气候及环境问题越发严峻,你的沮丧想必有增无减。的确,无论在我的研究中,或每次读到与极端气候相关的新闻时,我都不免涌起一股无力感。单在2021年,北美洲的热浪与山火、中国南部及德国的洪水等一连串极端天气事件,已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当中的人命伤亡、数以百万计灾民被逼流离失所,则更非数字能衡量。气候变迁从来都不止关乎到北极熊的存亡,而是全球的问题,是关乎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问题。
更叫人心灰的是,不少活在发达地区的人仍然以为他们可以独善其身。其实,这只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对多的资源去减低灾害对自己的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则没那么幸运,它们的人民早已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温度上升、水资源短缺、水灾旱灾等问题愈来愈严重,影响农民的收成,造成饥荒;而天气的转变,更令由蚊虫传播的疾病,例如登革热和疟疾等,变得更加猖獗。我不禁想起2013年11月,菲律宾遭受该年最强的台风「海燕」重创,超过6,000人因而丧命。风灾后3日,联合国于波兰华沙举行COP19,菲律宾代表萨诺声泪俱下地指出世界各国本应可以更积极正视气候问题,但因各国的漠视所造成的恶果却由菲律宾承担。可惜,即使在如此浩劫面前,萨诺的言论仍未能促成各国立即采取行动。
发达国家无疑要为气候及环境问题负上最大责任。历史以来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地区正是已工业化的国家。它们一路以来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大规模伐林、农业广泛使用的化学肥料、畜牧业者饲养的牛羊,这些活动都释放大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等。人们之所以仍有办法继续装睡不醒,只是因为受气候灾难遗害最深的,莫过于一众岛国及位于赤道附近等相对贫困和落后的国家。加勒比海岛国巴贝多的总理Mia Mottley就在COP26峰会致辞时强调,如果暖化幅度(现时为1.1度)能控制工业革命以来升温摄氏1.5度或以下,尽管天灾会更频繁,但各岛国和穷困国家的人民仍能生存;若增幅达2度或以上,那就无异于宣布了他们的死刑。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取决于富有国家能否实践承诺,投放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对抗气候变化。
我实在难以相信,世上大部分人仍然在自欺欺人:国家和大型企业依旧坚持利益为先;人们在感受到切肤之痛前,也不愿改变现时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我们任由情况恶化下去,发达地区能独善其身的幻象也很快会破灭。事实上,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香港,特别是低收入人士。据统计,酷热的日子每年都在增加:天文台今年在5月已发出全年第一个酷热天气警告,当日气温更高达33度或以上。香港中文大学调查指出,连续多晚的酷热天气比日间带来更大的公共卫生危机,连续5日以上的热夜会令死亡风险增加约6%,女性及长者最受影响。天文台亦估计本世纪中叶香港几乎整个夏季都会有热夜。另外,近十年香港的进口粮食价格亦比通胀更快地在不断提升,当中气候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低收入家庭的生计更受影响。
COP26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而当中的关键议题包括退煤协议和富国投放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多寡。虽然有几十个国家承诺逐步弃用煤炭,但有几个使用煤炭的大国尚未加入。另外,已发展国家在2009年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发展洁净能源。但此承诺仍未完全兑现,令这些国家在气候危机下依旧脆弱不堪。已发展国家理应建立一套有效的人道援助系统,帮助发展中国家,并投放更多的资源以加快建设和实现能源转型。
除了国家及企业,个人层面的努力亦不容忽视。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如果可以一改消费主义挂帅的生活方式,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模式都会需要因而调节。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消费与饮食模式,实行多菜少肉、节约能源、采用「减废」、「再用」及「循环再造」三个守则等等,这些行动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一同协助减少碳足迹,应对气候变化
早在《逐冰之旅》及其他纪录片放映前,我们便应该起而行动了。你可能会疑惑,现时才改变还来得及吗?今届格拉斯哥会议的口号正是「WE CAN DO THIS, IF WE ACT NOW」,即是,如果我们立刻行动,我们仍可做到。我们的确落后很多,所以更应加倍努力,趁一切仍然为时未晚。
Amos
2021年11月13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陈颢之、张凤萍
编导:陈颢之、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