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30826】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执行总监 林慧翔
2023-08-26

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执行总监林慧翔——家计会建议政府制定一套整全的政策 协助希望生育的人士移除障碍

*标题由编辑所加

 

各位考虑生育的香港市民:

家计会「2022年香港家庭计划知识、态度及实行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本港25至49岁的已婚夫妇及同居伴侣的平均子女数目骤降至0.9名的历史新低,「无孩夫妇」的比率较五年前增加超过一倍。 由1972年至2007年的35年间,大部分家庭有两名小孩。然而,平均实际子女数目在过去数十年持续下降,由「两孩家庭」、「一孩家庭」、到现在「无孩家庭」已经成为主流。

考虑生育的您们,不用感到孤单,调查显示香港想生育的妇女的比率有所增加。想生或想再生孩子的受访妇女比率由五年前15.3%增加至22%,另有超过两成表示「未决定」及「不知道」。而且,接近一半的受访者,仍然视两名孩子为理想,相信家计会多年前的「两个就够晒数」电视宣传片的确深入民心。回顾过去20年来,平均理想子女数目一直维持在约1.5-1.6名,与平均实际子女数目的差距越来越阔。接近四成半受访妇女的实际子女数目少于理想,究竟有什么原因令大家不愿意或者不敢去追求生育理想?

受访妇女表示「责任重大」和「经济负担加重」是养育孩子的主要困难。与五年前比较,更多受访者认为各种经济上的鼓励、提高雇主及社会对家长的支援,和改善教育质素等措施可以提升她们生育的意愿。

计划生育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有一成二妇女表示曾经使用生育指导服务。而没有使用这些服务的妇女,除了没有需要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这些服务」、「未能负担费用」及「不知道哪里有提供服务」。整体而言,受访妇女对这类服务的忧虑,包括「服务费用昂贵」、「药物或疗程可能引起副作用」及「成功率低」等。

在本港,迟婚和迟生育亦越来越普遍。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龄中位数在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间,由28.9岁上升至30.6岁,而首次生育年龄中位数则由30岁一直上升至32.6岁。此外,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结婚,2021年本港初婚女性只有2万2千多人,较10年前下降了超过一半。

家计会去年公布的「2021年青少年与性研究」,其中有关18至27岁青年结婚及生育意愿,我们发现计划将来不生育青年的比率增加,而他们理想结婚及理想首次生育年龄亦有上升趋势。这显示年轻一代对婚姻的看法,跟上一代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随着香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选择比较多,除了结婚及生儿育女,亦有不少现代女性选择专注发展事业。

在香港社会,考虑生育的妇女面对很大的障碍,包括工时长、养育儿女经济负担重和责任大、缺乏托儿服务等支援,很难同时兼顾事业及家庭。所以,无奈地,一些妇女可能因而延迟了生育计划,错失了黄金育龄期,甚至遇到生育困难,不能达至理想的生育目标。

过去几十年,家计会并没有原地踏步,除了紧守岗位做好节育指导服务,对于考虑生育的您们,家计会早已开展了不同的服务,例如婚前检查、怀孕前准备、早期怀孕评估及生育指导等,亦提醒大家预早做好家庭计划,鼓励您们善用家计会的相关服务,以实现心中理想的生育目标。随着遗传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家计会最近亦推出与香港中文大学 — 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合办的赛马会「高危配偶遗传病基因筛查」计划,为有生育计划人士提供支援。

本港的总和生育率于2022年下跌至只有0.701的历史新低,为全球最低。面对本港生育率持续下跌,而本港其实不乏会考虑生育、「未决定」或「不知道」生育意愿的市民,除了关注移入香港之人口数字,我们更要为本港市民移除生育的障碍。

社会政策方面,家计会建议政府制定一套整全的政策,并呼吁社会各界协力缔造一个家庭友善的社会环境,才能协助希望生育的人士移除障碍。经济上的支援,包括房屋、教育、医疗和托儿资助,税务寛减、生育及教育基金等;亲职支援方面,包括弹性上班、有薪亲子假、加强育婴及托儿服务、延长有薪产假及父亲侍产假等;此外,改善教育制度及质素亦会给予市民更大的信心。健康服务方面,家计会建议加强及增拨资源于怀孕前、生育指导、其他性与生殖健康及生育相关的支援,为有需要人士提供方便并可负担的服务。

家计会提倡及推广性与生殖健康和权利,而生育选择自由是每个人应享有的权利,所以我们鼓励市民预早做好家庭计划,包括生育与否、生育时间与孩子数目等,知情和负责任的生育选择,都应获得尊重。对于整体社会来说,生育率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数字;对于市民来说,包括不考虑生育、以及会考虑生育的您们,希望大家都能够达至理想的生育目标,提升家庭幸福、改善生活满足感。衷心祝愿我们、所有香港市民都可以多一点快乐!

 

林慧翔医生

2023年8月26日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张凤萍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