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香港市民:
最近当你走在街头的时候,有无发觉漫天白絮,就像下雪一样呢?原来香港正值木棉花季。木棉嘅姿态笔直巍峨,又叫做「英雄树」,这个赋有华夏美学的品种,却是来自南洋,原来它和很多本港常见的品种,在不同时期由前人引入香港,也让我们能享受树荫及欣赏四时花开落叶。
负责设计及监督市区树木种植的,是香港一个法定专业「园境师」。而负责监管园境师的法定专业团体「香港园境师学会」,除恒常为园境设计及生态景观等提出意见,近年公众对树木安全关注,日益提高,亦促成学会在树木管理及城市林务上出谋献策,并在2012年成立第一个本地化的「认可树艺师」计划,确立前线树木管理从业员的地位水平。
要讨论香港的树木管理及城市林务发展,先讲讲历史。
十九世纪时期,英国人为了适应香港潮热,城市规划时,定立创建植物公园及广种树木等。二次大战期间,香港的原生森林广受破坏,市区树木只有少数幸存。战后政府聘请植林专家,引入外来先锋树种,进行大规模植林,并在1976年定立《郊野公园条例》,保护香港40%土地的森林景观资源。
政府在六十年代初发展新市镇,让一个本地萌芽的专业—「园境师」,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及工程师等一齐制定发展蓝图。这个崭新的安排,为新市镇注入大量优质的绿化种植及园境空间。
过去十一年,全港种植约500万棵树,及超过6千2百万棵灌木和其他植物,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微气候。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树木问题日渐浮现。过去十年就发生了多宗塌树事故,部份更夺去了宝贵的人命,令人痛心惋惜。而问题出在哪里呢?
随着市区树木出现结构性老化,「发展局」在 2009年开设了由一位园境师领导的「树木管理办事处」,统筹各部门的相关工作,为树木管理制定政策及合适指引,包括《树木风险评估及管理安排指引》、《树木管理手册》等。近年它亦致力推行「城市林务」概念及「植树有方,因地制宜」原则,及推出《街道选树指南》等指引。
在人力方面,树木办在2020年设立「树木管理人员注册制度」,持续提升前线从业员的水平。自2020年起,政府拨出二亿元设立「城市林务发展基金」资助报读课程,进一步鼓励年青人投身行业。
总括而言,近年每当发生塌树事件后,当局都会检讨政策及调整树木管理工作。例如最近我们乐见发展局更新了「指引」(Allocation of Space for Quality Greening along Roads),要求部门在设计街道时,需预留更充裕及完整的土壤空间,让树木得以更健康生长。而政府、环境专家、建筑业界及公众亦普遍认同,都市林木作在调节微气候上的功能。
然而香港的林木管理面对巨大挑战——市区街道、景观空间等的种植区,往往被错综复杂的都市设施、例如行人道铺设、地下管线挤压,令种植区异常狭窄,限制了树木整体生长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香港将面对更频繁剧烈的台风及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加树木受损甚至倒塌的机率。2018年台风「山竹」袭港,超过六万宗塌树个案。全球升温,亦有迹象加剧了病虫害,例如近年香港的刺桐树及榕树就受到姬小蜂和朱红毛斑蛾的侵害。
另一方面,香港亦正值城市拓展的黄金期,大型基建陆续上马,这些发展皆注入大量应对气候变化的蓝绿基建,结合水资源及绿化空间等天然资源,这些基建发展,令树木管理及城市林务的需求更大,但既有危机,也有机遇。前人为广大市民创造林荫,我们亦可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提升树木管理及城市林务的效益。相信大家最近也可能留意到,不少街道及公园内的树木皆挂有二维码树木牌,就是发展局早前委托顾问公司研发,属智慧城市林务管理系统的一部份。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建议政府支持业界把握机遇,研发更有效率的树木管理及树木检查的科技。
树木在自然环境中是以群体形式繁衍,近年亦有不少研究指出,树木会互相交流,去维持森林整体健康。最近四月由发展局主办的「国际城市林务研讨会」中,园境师学会就提出在城市林务上可以崭新的「微森林」生态境观,打破现时以树木个体为基础的管理观念,在强化生物多样性、固碳功能及创造更优质的康乐园境空间,同时,亦能以物竞天择的自然定律,提升树木以至森林整体的健康和对抗气候变化的韧性。在树木管理上,政府和业界亦可将以森林为整体的概念,应用在因发展导致树木损失,而进行树木补偿方案。例如:以往以数目为基础,用「一换一」的补偿方式,但未必能够重现已经被破坏的生态。
城市林务管理与城市发展如何取得平衡是一项艺术,园境师正可居中协调。
我们正进入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前人,透过思维的改变,运用知识和优势去面对挑战。
Carol
2024年5月25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编导:陈健佳、彭德章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