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浩强院长:
随着考试结束,学年亦开始踏入尾声。学系的准毕业生,对未来满怀憧憬。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不禁令我谂起当年刚刚毕业、准备投身学术界的自己。那时,在教授眼中,我是否像他们一样,充满朝气呢?转眼过了多年,今日的我,又是否能够毋忘初衷呢?
最近,您问我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疲惫。从事老人研究工作多年,也许,对虐老问题的无力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听说,有些长者开始认为,长寿已不等于快乐,而「长命百岁」亦不再是一种祝福。究竟是什么令长者不再期待晚年生活呢?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难道我们无法好好守护这些「宝」?
您大概还记得,近年我和研究团队负责由医疗及社会科学院牵头,利希慎基金赞助的「耆盼。乐活」计划。我们希望透过一系列的公众教育及社区筛查,尽早识别高危长者,为他们提供及时支援,减低将来受虐的风险。
「耆盼。乐活」已经进行咗三年有多,我们从二千三百多位长者中,识别出三百五十个高危个案。换句话说,在香港,每6.5个长者入面,就有一个可能正遭受虐待。这个比率,与数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推算的数字相距不远,反映情况严重。若加上人口老化问题,我们不难想像,在可见将来,受虐长者将会急剧增加。根据统计处估计,二、三十年后,香港的长者人口将升至二百几万。如果我们不再快脚步,尽快找出虐老的有效应对方法,到时候,受虐长者岂不是数以十万计?
受虐长者,从来都不应只是一个数字、一宗个案;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段段经历甜酸苦辣的人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过住有不同的生活,面对截然不同的问题。虐老问题,基本上由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互相影响造成。而何谓「虐老」,并无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那些行为可以接受、那些不可以,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往往有自己一套看法。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虐老是指在任何互相信任的关是入面,单次或者重覆的行为,又或者缺乏适当的行为,令到长者受到伤害。当中包括身体同精神上的暴力、 财产侵吞、性暴力同疏忽照顾。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身体暴力是虐老行为,严重伤害长者,但是精神暴力亦也不可以说是对长者没有影响。试想像每日听着至亲骂自己「老啦! 唔死都无用! 嘥米饭! 」等等,日日被他人骂,真的可以当「耳边风,左耳入右耳出」吗?有一些精神虐待个案,即使无言语暴力亦为长者带来莫大伤害,试过有长者的宗教信仰跟家人不同,家人趁他外出时,将他供奉的「神主牌」,弃置到垃圾站。这些情况确实没有为长者带来任何身体上的伤害,但是精神上的伤害可想而知。
情况这么差,为何受虐长者不离开,又不找人帮忙呢?
接触长者多年,我非常理解,不少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会令他们对求助却步。虐老问题入面的关键元素是「信任」关键是 —— 好多时候施虐者正正就是长者的伴侣或者仔女。好多长者本着「家丑不外传」、「血浓于水」的想法,为了保护家人,大多数受虐长者宁愿逆来顺受,也不愿意举报施虐者,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曾受虐待。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受虐长者,更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年纪大、无用、麻烦」激怒家人,家人才会对他们施以暴行。
虐老跟虐儿情况不同。小朋友每日都要上课,他们受到虐待的话,老师和学校社工较容易察觉,并作出适当支援介入。但是,好多长者,因为身体同金钱上的限制,往往只能留在家中。即使外出,亦未必有几个知心的邻居或者朋友可以听他们倾诉。就算想寻求协助,都未必了解相关的资源及服务 —— 最后,一个个变成隐形个案,只能够选择哑忍家人的暴行。
可幸的是,透过「耆盼。乐活」计划,我们发现不少高危长者,即使好多都无主动求助,但是经团队社工接触同关怀,都愿意接受支援服务。在一对一谘询会谈,好多受虐长者都愿意向社工透露自己的遭遇同感受。在计划协助下,通过专业谘询、自我认识、健康管理等方式,高危长者慢慢了解自己跟家庭的问题,重拾自信,学习面对改变,减低将来受虐风险。
那些受虐长者的改变,正正反映要预防虐老、保护长者,首要任务是提升大众对虐老的关注同认识。首先,长者需要了解自身权益,明白自己不需要忍受虐待。万一不幸遇上问题,亦可以清楚知道各种社区资源,不会求助无门。其次,屋企人,尤其家庭照顾者,需要认识虐老的性质,注意自己跟长者的沟通方式,慎防出现无意识的虐老行为。当照顾者出现压力时,应该寻求适当方法纾缓,学习体谅长者,避免将他们当作「出气袋」。
对社会大众,我们要加强宣传,提升公众对虐老的认知,鼓励市民多些关怀身边长者,保持警觉。遇到怀疑虐老情况,不要担心自己「多管闲事」而置之不理。如果社区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者保护网络,令高危人士及家庭能尽早得到支援,虐老问题一定可以大大减少。
行笔至此,早前的些许负面情绪已一扫而空。作为学术界及教育界的一份子,我们能为长者做的事还有很多,又何须因为一时的无力感而气馁呢?今天6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关注虐老日,让我们跟长者同行,为他们打开坚韧的保护网,使所有长者均能够安享晚年,乐活人生为我们的目标。
Elsie
2024年6月15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编导:陈健佳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