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21008】善宁会营运总监暨赛马会善宁之家院长 陈木光
2022-10-14

善宁会营运总监暨赛马会善宁之家院长 陈木光——但愿「善终」不是梦

Peter学兄:

 

近况好吗?屈指一算,上次与你和你太太Eva见面,都已经是半年前的事。当时,你虽然年届80岁,而Eva都75岁了,但你俩精神奕奕,状态康健。真的替你们感到欣慰呀。

两星期前,我收到你的短讯。你提到从报章知道,一名58岁的丈夫不忍心患有末期癌症的太太饱受病魔折磨。在得到太太事前同意下,以烧炭了结对方生命,你对事件感到非常难过,反覆提问「为何香港会重复发生这类悲剧呢?」

 

的确,人生无常。你所提及案中夫妇的情况,确实令人感到唏嘘和痛心。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回响,大家开始关注香港医疗系统,对晚期病人及照顾者的支援是否足够。

 

二十年前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现在年到80岁的却比比皆是。得到「长夀」,我们便希望保持「康健」,惟世事难以鱼与熊掌兼得。香港人口老龄化,无论在我的医护生涯、或我们身边的朋友中,不少都是双老或独居长者,命长却顽疾缠身,不仅身心饱受煎熬,身边的照顾者压力也相当沉重。

 

危疾魔爪擒拿的不仅是长者,还开始捕捉中年朋友。癌症在香港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赛马会善宁之家」住院服务个案中,40至64岁的晚期病人占22%,几乎全部为癌症患者。另外,根据我们社区善别辅导的服务统计,40至64岁因丧亲而寻求哀伤支援的比例最高、占服务人次55%,当中大部份为丧偶。两组数字和背景,均与案中夫妇相当吻合。

 

你有感而发,提到如果临终可以随心所欲,在熟悉的环境,在至亲陪伴下安详离世,人生夫复何求!的确,善终是人生最后的福气。但这份福气对香港人而言,彷佛有点奢侈。究竟,香港人追求「善终」是否只能在梦中出现呢?

 

香港虽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但与许多发达国家一样,以急性治疗和处理身体不适为主。香港的医疗系统大致分为基层、专科及医院服务三个层次;而基层医疗就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对象是社区。随着人口老龄化,长期病患的人数不断增加,令基层医疗服务需求日见紧张,与此同时,支援晚期病人的社区资源十分不足,市民或病人接触纾缓治疗的资讯有限、甚或闻所未闻。

 

以我接触的病人为例,许多都不认识纾缓治疗,部份更误以为这是消极方案、或是临终的最后选择。其实,纾缓治疗与积极治疗可共同进行,接受纾缓治疗的病人可选择同时接受化疗或电疗,所以患有不可逆转疾病的病人,宜及早寻求纾缓治疗服务。

 

纾缓治疗注重全人关顾,服务涵盖人的「身、心、社、灵」整体需要,服务对象以病人「整个家庭」为单位,意即除了照顾病人外,也为照顾者提供适切支援。纾缓治疗的医护团队,由医生、护士、社工、物理治疗师等组成,他们首先会处理病人的痛症、身体不适和征状控制,也会为病人和家属提供辅导、处理情绪困扰,并鼓励和教导病人及家属如何帮助病人维持基本社交生活,保持生活质素。除此种种,团队亦会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正面讨论生老病死的议题,从而令他们彼此相互支持,安然面对疾病。纾缓治疗的确未能将危疾重病逆转,但可以令病人和家属在过程中减少痛苦和困扰,彼此关顾,令病人安舒地完成人生最后的旅程。

 

香港人口老龄化,晚期病人只会愈来愈多,对纾缓治疗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此,我希望政府加强「基层医疗」的纾缓治疗服务,并制定长远医疗政策,例如:增加培训纾缓专科医护人员、加强公众教育及推广、与社福机构协作等。

 

例如,增加外展纾缓医护团队,安排外展护士到访病人家中,为病人和照顾者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援,照顾身心需要。此外,政府亦可安排医护团队专责到院舍及长者日间中心,向长者讲解纾缓治疗及相关支援服务,帮助长者掌握实用资讯。

 

目前,政府在不同地区开办「地区康健中心」,我建议在这些中心增加纾缓治疗的服务,让地区康健中心更能发挥作用。此外,政府亦可加强与开办社区中医诊所的社福机构协作,透过前线医护,为基层的晚期病人提供中医纾缓治疗。如此种种,一方面可疏导公营医疗系统压力,另一方面亦可让病人和照顾者明白,即使患上不可逆转的危疾,人生还有其他选择,「寻死」不是出路。

 

每段生命都会结束,而死亡与我们的距离,往往可能近在咫尺。盼望有一天,我们毋须再为病人和照顾者,因缺乏适切的纾缓服务,而感到嘘唏和难过。

 

今日是10月8日星期六,恰巧是「世界纾缓关怀日」,在此我送上祝福,希望你和香港市民一样,可以实现自己「善终」的愿望,有尊严地完成人生最后的旅程。

 

学弟木光 上

2022年10月8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张凤萍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