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20122】科大工商管理学院资深副院长、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 许佳龙
2022-01-22

科大工商管理学院资深副院长、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 许佳龙——推广电子支付 需要先了解市民消费习惯

*标题由编辑所加

张老师,您好:

久未问候,想你工作一切顺利,身心康泰。最近,政府推出第三期消费券计划,相信你也收到款项,开始用电子支付消费了。

关心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普及化的人都会留意「普惠金融」 (Financial inclusion)的发展趋势。所谓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务概念,意指普罗大众均有平等机会获得负责任、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举个例子,有电讯商于 2007年在非洲大陆推出一项行动支付服务,容许用户经由一般手机发出短讯给收款人,对方就能够收到付款,完成支付。这是一个很简单但有效的应用,因为未能取得银行户口或支付服务的人,可以另辟蹊径,用普通的手机透过网络平台,便可以取得传统金融行业提供的支付服务。

看到这个例子,似乎令人以为推广流动支付轻而易举,只要有一个手机和手机网络提供服务、就可以很容易把流动支付普及化,尤其看到内地,电子支付几乎已做到全民普及,于是反观目前香港使用电子支付的情况,不期然产生疑惑,为什么电子支付在本港的发展迄今还是那么「落后」?

最近,我们和本港一家大型零售集团做了一项研究,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据调研的分析结果显示,有近三成交易仍然透过现金进行支付。诚然,用电子支付那么简单,既不用携带现金,也省却了找续麻烦,为什么香港人到日常大型零售店,仍然用现金支付?是香港的服务供应商没有提供足够的电子支付渠道?是电子支付应用程式的选项不多吗?还是大众使用电子支付缺乏诱因?

除了诱因,我们发现其余的因素都未能成立,因为和我们合作做调研的零售集团,几乎提供了在香港可以使用的所有电子支付选项,包括信用卡,八达通,和其他手机流动支付系统。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不用电子支付的因素,与年龄、学历和性别无关,其中一个有较大相关性的因素,是交易的银码。银码愈小,倾向用现金的人数比例愈高;银码愈大,使用现金支付的比例则慢慢减少。

这些发现仍未能圆满解答我们的问题,因为电子支付的其中一个原意,就是为了方便小额的交易支付,如八达通本身,就有一个储值上限。

用不用电子支付,按我们的初步推测,很大机会是和习惯有关。香港人很习惯带现金、甚或对使用电子支付有一些忧虑,包括结算会不会出错?用信用卡会不会超出信用限额或忘记付款而需要支付额外利息?林林总总,故而始终无法改变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

还有,香港人与外国人有一个不同的消费现象。外国人喜欢用信用卡,就算朋友间一起在餐厅用膳,各人都惯用信用卡支付,各自支付自己的部分,而餐厅亦十分接受「分单」,「各付各的费用」,但在香港,相信没有商店或餐厅接受这种支付方式;而且不少香港人都有一个感觉,认为小额交易用信用卡支付并不受观迎,令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更形根深柢固。

今次政府推出电子消费券,对一些过去没有使用电子支付的市民,学懂如何使用,无疑有一定作用,但即使下载了电子支付应用程式、懂得使用支付应用程式的人,未来仍然有机会倾向使用现金,很明显,普惠金融概念在香港这场景并非只涉及提供服务这么简单。

那如何改变人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我相信首先要了解市民用现金而不用电子支付的诱因是什么。推广电子支付,不是一个只需提供电子支付交易方便的课题,重点是要明白市民的生活习惯,了解他们采用消费支付方式的思虑和诱因,设计出一个包含方便性和经济性的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从而慢慢扭转市民倾向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

另一方面,只提供电子支付交易系统并不足够,我们亦必须提高交易配套,如呼吁商户鼓励顾客用电子支付进行小额交易,及保障顾客用电子支付后遇上纠纷的权益,都可能是有效推动电子支付的方向。

张老师,希望你看完这封信后,对电子支付的普及有进一步认识,我们可以一起提升其好处及日常生活的应用。

 

祝好

 

佳龙

2022年1月8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陈颢之、张凤萍
编导:陈颢之、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发表评论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