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21029】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黄煜新
2022-11-04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 黄煜新——发展组装合成建筑法 让轮候公屋者尽快上楼

*标题由编辑所加

Dickson 及Felix:

转眼间,我已在新岗位工作半年,现正忙于策划兴建香港理工大学的九龙塘学生宿舍,工程将利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建造,不期然回想起过去五年,与两位并肩作战,作为MiC先行者的往事。

 

大家还记得当日,我们利用MiC成功压短工程时间,减少工地上作业和施工程序,大大提高建筑物质量,预制组件也减少大量建筑废料,施工安全方面,我们甚至达到「零意外」,整项工程中没有一宗建筑意外!回想起来真是欣慰及感到非常自豪。

 

在大学里,我亦重遇当日协助我们解决技术难题的数位理大教授,我们更深入讨论MiC带来的可能性,有感于MiC未来发展,足以改写整个建造行业,实在不吐不快。

 

一般人以为MiC只是一种另类的建筑方法,我认为MiC更可能是一次建造业革命。从表面看,MiC只是简单地将现场建筑工序,转移至厂房去预制和装嵌,厂房中制成的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又运到工地组合成一幢完整建筑物。

 

当日兴建InnoCell,我们也曾遇上许多挑战,有幸获得数位理大教授相助;解决了合符「连续倒塌」(Progressive Collapse)的建筑结构安全分析要求,顺利获得屋宇署批准建设许可,再以腐蚀速率监测分析,以证明钢结构组装合成的安全性,又利用震动数字模型分析,以测量打椿震动对附近环境的影响。

 

加入理大之后,我更发现多项研究都证明, MiC可衍生许多优点。更重要的是,MiC有机会让香港社会应付未来挑战。

 

现届政府决心解决住屋难题,不过建造业面临劳工短缺,工人老化,没有创新的建筑法和施工流程,未来10年内兴建30万个公屋单位,恐怕可望而不可及。香港建造业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能再流于空谈,原地踏步,已到了努力实践,向前迈进的时刻。

但有不少业内人士,仍对MiC意见纷纭,对应否发展MiC持不同看法。我认为是时候放下分歧,一起迎难而上,克服落实MiC的种种挑战。我们三人作为过来人,都知道不少困难并非不能解决,加上「官产学研」充份合作,现时更应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聚焦如何发展MiC,驱动建造业向前发展,提升生产力;以达至「提速,提效、提量、提质」的建屋目标;让轮候公屋者尽快上楼,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的一个最大社会问题。

 

其实MiC已相当成熟,根据海外多年经验,早已有不少MiC项目;过去五年香港也有不少成功MiC项目;从竹篙湾检疫营舍以至多个过渡性房屋项目、科学园 Innocell、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已婚人员宿舍。以前有人以为MiC成本昂贵、会限制设计灵活性、结构经不起考验、施工质量不佳,但多个落成项目已证明,MiC可建成美观、高质量、功能出色,符合经济效益的建筑物。

 

我们在理大的研究人员发现,长远而言MiC更有不少发展。MiC组件在工厂生产,可以套用许多制造业的经验,优化生产链上各个环节,以制造业思维革新建造业。

 

我认为,MiC也激发了数码创新;例如理大各位教授在MiC上有多项研究,大幅提高建造效率,包括加入演算法和AI人工智能,以预测性分析改善质量控制,加入自动化降低建造成本,又利用区块链追踪供应链,优化生产排程,实现按需按时生产组件,每层组件与建筑期同步,节省时间及地盘空间,降低资金压力,甚至利用区块链追踪碳足迹,推动建造业达到碳中和。

 

走笔至此,不期然想起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鼓励我们以一己所长,解决社会问题,建造业未来能否跨越挑战,转型MiC,必须靠充足人才,从业员要兼具多种技能,理大正推动跨学科研究学习,务求令学生掌握多门学识,应付建造业转变,所以我对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愈是深入研究MiC,愈认识到她的巨大潜力,体会到她的美丽之处。一位建筑师前辈,曾如此形容学习MiC的过程,她这样形容:「三年多前邂逅了你,开始时没有触电的感觉,于是尝试了解你、亲近你、迁就你、现在已经离不开你。」

 

正如前辈所言,我们的所谓科学精神,原来就是要「探微求真」;通过务实的学习态度,寻根究底,择善而固执。我谨以理大85周年校庆主题曲的两句歌词与大家共勉:「日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不同岗位上贡献社会。

 

顺颂

秋安

Simon黄煜新上

2022年10月29日

 

【声音完全版】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主持:张凤萍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最新专题